课题组译作《宿主、饮食和微生物在儿童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和治疗中的叙述性综述》在《消化医学研究》发表

王亮教授与课题组本科生史欣怡(近期已被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录取攻读硕士研究生)共同翻译的论文《宿主、饮食和微生物在儿童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和治疗中的叙述性综述》近期被《Digestive Medicine Research》接收,并将于近期刊登发表。

儿童炎症性肠病(paediatric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,pIBD)发病率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渐上升,在西方国家尤甚;但是,目前医学界对pIBD的病理生理学知之甚少。遗传易感性、异常免疫应答、肠道菌群变化以及病人生活环境均被发现与pIBD的发展有关。饮食作为一种可控因素具有特别的研究意义,因为它为改善肠道菌群、宿主代谢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独特的机会。例如,饮食中的纤维素等物质可被肠道菌群发酵,形成短链脂肪酸(short-chain fatty acids,SCFA)和其他代谢产物,是宿主肠道环境的关键调节因子。一些合成SCFA的共生细菌如罗氏菌和粪杆菌在pIBD病人的肠道菌群中含量减少,进而导致短链脂肪酸水平降低也强化了这一观点。SCFAs可以改善肠道屏障完整性以及调节免疫耐受性,而在pIBD患儿中这两者均被证实有欠缺。部分由微生物代谢物如SCFAs介导的宿主-微生物关系的改变相当明显,且常随疾病状态而变化。虽然目前对饮食在炎症性肠病(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,IBD)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了一定认识,但采用营养干预的治疗方案仍未得到充分利用。当前,IBD的治疗策略依然以抑制免疫系统为主,从而使患者暴露于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中。新颖成熟的营养疗法能够改变宿主和微生物的关系,也正逐渐的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治疗。本文概述了pIBD的发病机制,并详细讨论了饮食或其他疗法对宿主-微生物关系的调节作用,及其在改善肠道炎症以及恢复肠道稳态方面的治疗效果。

图 1 从活性状态到缓解状态的通路示意图。微生物菌群失调存在于由 TNF-α、活性氧和受损的上皮屏障完整性导致的慢性炎症的大背景下 (A)。尽管存在微生物菌群失调,但使用包括 EEN 或抗 TNF-α 在内的一线疗法治疗可能会解决炎症并改善屏障完整性 (B);或者,为了响应这些疗法或通过改变微生物的治疗(包括饮食)使微生物组正常化也可能促进缓解 (C)。理想情况下,(B) 和 (C) 中概述的通路组合将使患者实现疾病缓解 (D)。真核细胞和抗 TNF-α/TNF-α的图片源自https://smart.servier.com/。所有作者对图片进行了修改和编辑。

Digestive Medicine Research《消化医学研究》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与AME出版社共同创办于2018年5月,简称DMR,网页:https://dmr.amegroups.com。DMR是一本开放获取、经同行评审的国际英文医学期刊,专注于消化医学基础研究、临床研究、转化研究等方面,致力于为读者及时更新消化医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,从而促进全球范围内在该领域的交流与发展,最终使病人获益。杂志编委团队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何裕隆教授担任主编,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张常华教授及英国Royal Surrey County Hospital的Chris Jones教授担任副主编,以及来自20多个国家的140余位专家组成。

论文官方网址请点击下方链接:

https://dmr.amegroups.com/article/view/7168/10382